首页 新闻动态 贸易预警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成中国企业高门槛

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成中国企业高门槛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化学品法规成为中国企业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壁垒。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原来只是针对单一产品采取单一措施设置技术壁垒,现在已经逐渐发展到针对大类品采取系统性的综合措施。如欧盟耗能产品(EuP)指令以及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法规)等等。碳排放标准、碳税和碳配额规则的制定权由发达国家掌握,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以2007年6月1日正式生效的欧盟REACH法规为例,这项法规使中国面临入世以来最大的贸易壁垒。HSF中心分析指出,由于所有物质检测和注册的费用均由企业承担,保守估计我国企业每年为REACH法规所要负担的成本约为5亿-10亿美元。
 
据评估分析,2010年深圳市由于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直接损失额约为47.57亿美元,出口新增成本约为57.17亿美元,约有54.9%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连续两年,深圳市遭受国外技术贸易措施的直接损失和出口新增成本都超过百亿美元。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与欧盟在化学品领域的双边贸易额每年超过230亿美元。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006年达到2700多亿美元,欧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表面上看,上述法案只是针对化学品,影响的是中国化工产品的出口。然而,化学品不过是冰山一角,它影响的是几乎所有商品,因为几乎没有商品不使用化工产品。
 
HSF中心分析:由于REACH法规的出台,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全面受到影响,家电纺织、服装、鞋业、玩具、轻工、电子、汽车、制药等均会受到波及,整个中欧贸易格局乃至其上下游产业格局都将面临一次重大洗牌。
 
另外,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推崇的碳标签制度,也将导致一些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由于生产的商品含有更多的碳排放量,在出口目标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容易被赶出发达国家的市场,而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无形中将增加中国出口企业的成本压力。“碳标签”主要针对出口产品,作为全球化产业链条上的供给方,目前中国还没有推出“碳标签”。由此,中国大部分外贸型企业在国际形势要求下势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碳标签”的实施需要核定生产过程中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势必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给厂商带来额外成本,同时,如何将企业的产品总碳值降低也随即成为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低碳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外部压力已逐步显现。
 
HSF中心指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应将技术标准化工作提到战略高度。首先,要加快技术标准制定、修改和补充,完善我国技术标准法规体系。其次,加强对技术标准化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建立权威性机构统一管理有关部门、行业和产品的标准化工作、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程序。再次,完善我国产品认证制度,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建立互认机制。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标准化制定工作,在国际标准征求意见中做出实质性表决,利用世贸组织平台与主要国家建立标准化战略联盟,增强话语权。
 
同时,HSF中心研究开发的产品有害物质控制系统——汉思系统及一系列HSF服务,将力求最大程度帮助企业降低化学品法规符合成本。